【腾讯云】云服务器、云数据库、COS、CDN、短信等云产品特惠热卖中

文案|炎左

编辑|炎左

最近,一个小国突然成为世界焦点。

立陶宛,这个位于波罗的海边的小国,最近因与中国的争端而跃上新闻头条,作为欧洲重要的铁路枢纽,立陶宛面临200条铁轨被拆除的命运,此举出人意料,引发国际舆论纷纷猜测其中的缘由。

立陶宛的举动是否明智?它与中国和欧洲的关系将何去何从?一系列疑问让这个小国引起世人广泛关注。

“苏联的伤害”成为挑事的理由?

立陶宛在历史上曾经强盛一时,但后来沦为列强争相欺凌的对象,在19世纪时,它曾经被俄罗斯帝国吞并,20世纪又被苏联控制长达半个世纪。这段时间里,立陶宛人对俄罗斯族群积累了深刻的仇恨。他们认为这是对本民族的不公正对待。

苏联时期,立陶宛是最富裕的加盟共和国之一,但立陶宛人对苏联的“拉平”政策不满,认为苏联掠夺了立陶宛的财富,输送给经济较差的加盟国。

1986年,戈尔巴乔夫在苏联推行改革,立陶宛抓住机会,在1990年第一个宣布独立。立陶宛人认为这是摆脱长期压迫、恢复民族独立的历史机遇。

独立后的立陶宛政府在民族叙事中强调反苏联、反G,将加入欧盟和北约作为正确方向,将反俄视为政治正确,这些负面情绪的灌输导致立陶宛成为全球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,有评论认为这种负面情绪的过度强调让立陶宛社会变得扭曲和焦虑。

立陶宛不仅排斥苏联时期大规模迁入的俄罗斯族人,也对本国的波兰少数族群大肆歧视,1991年首都发生野蛮的游行,暴徒殴打波兰少数族裔,烧毁他们的房子,为此波兰政府两次召见立陶宛大使交涉,立陶宛当局对暴力事件的纵容使国内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。

在反G的口号下,立陶宛政府还曾动用军队和坦克,强行夺取波兰族裔的财产,引起波兰族群的愤怒,使立陶宛民族矛盾日益尖锐。有人批评这种以反G为名的粗暴做法是对少数族裔的不公正待遇。

在对外关系上,立陶宛奉行一边倒路线,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,立陶宛支持格鲁吉亚突袭南奥塞梯,破坏了奥运和平气氛,不过在2012年立陶宛大选后,曾一度试图与中国改善关系,但此后又重操旧业,积极配合美国围堵中国。

立陶宛编造和渲染苏联历史,将反苏视为政治正确,不仅扭曲了民族认同,也导致对内对外关系的恶化。

相比之下,与邻国保持友好关系,走互利共生的道路,不仅符合立陶宛国家利益,也将让立陶宛人民过上更幸福的生活,立陶宛需要反思反苏反俄路线所带来的负面后果,采取务实态度,处理好国内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,才能走向光明的未来。

但此话对于立陶宛来说也只不过是对牛弹琴,随着时代的发展,这个仅有300万人口,6万多平方公里土地的小国,在一步步地走向“自取灭亡”的道路!

退出“一带一路”甘当反华先锋

2013年,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和陆地海上双丝绸之路发展的道路,多国积极相应参加,立陶宛也是其中之一,中欧之间建设了长达9000公里的货运轨道,立陶宛还是中转之一,这不仅带动了欧洲的发展,也为世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!

然而好景不长,后来立陶宛在新上台的总统瑙塞达的带领下,决定退出了中国一带一路中东欧“ 17 + 1”合作机,当时立陶宛政府认为,自己是中欧班列的必经之路,中国不会轻易放弃与立陶宛的合作,但很快立陶宛就为这个决定付出了惨痛的代价。

为何立陶宛会做出如此决定?这其中有着复杂的国内政治斗争因素。

2019年,瑙塞达以个人身份参选,意外当选总统,他是一个政治素人,没有党派背景,上台前的最后一份工作是银行顾问。瑙塞达是一个坚定的亲美派,主张与中国和俄罗斯对抗,上任后,他多次公开批评中国,干涉中白关系,并主动请求美国在立陶宛驻军。

与此同时,立陶宛的右翼力量也在崛起,在瑙塞达的推动下,右翼政党成为了立陶宛最大的执政党。这为立陶宛未来的反华决策埋下了伏笔。

在这种背景下,立陶宛退出“一带一路”就不难理解了,瑙塞达想借此讨好美国,迎合右翼势力,夯实自己的政治地位。但这样的决定无视了国内经济利益,也导致了立陶宛在“一带一路”上巨大的损失。

以前,立陶宛是中欧班列的重要中转站之一,自2013年中欧班列开通以来,中国通过立陶宛向欧洲运送商品,立陶宛每年能从中获得近10亿欧元的收入,在中欧班列的支撑下,立陶宛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步伐,就业市场也越来越红火。曾经贫穷落后的立陶宛,开始焕发出现代化的光芒。

但退出“一带一路”后,立陶宛的中转站被迁往了俄罗斯,相关的铁路也将被拆除,给立陶宛的经济造成重创。依赖中欧班列的就业岗位大量流失,许多立陶宛人强烈不满政府的决定。仅仅几年时间,立陶宛从繁荣富裕跌落到濒临破产的窘境。曾经富丽堂皇的城市开始出现破败,基础设施年久失修。

不仅如此,立陶宛还与台湾建立所谓“外交关系”,主动参与了美国发起的针对中国的“民主峰会”,并加入了歧视华为等中企的“清洁网络”计划。这些举动进一步恶化了立陶宛与中国的关系。

可这些亲美反华举动能给立陶宛带来什么实质利益吗?美国的支持除了些许表面文章,对立陶宛经济毫无裨益。反观与中国闹翻后,立陶宛经济一蹶不振,两国间再无贸易往来。

如今回首几年前的决定,立陶宛只能在后悔与遗憾中反思。当初瑙塞达等人态度强硬、胸中有数,现在恐怕早已悔不当初。但为时已晚,断交易,复交难。离开“一带一路”的立陶宛,只能在过去的辉煌中怀念,未来一片迷茫。

铁轨恐将拆除,小国自食恶果

自连接中国和欧洲的中欧班列开通以来,立陶宛凭借其在亚欧大陆上的关键位置,成为这条现代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,每年为立陶宛带来超过10亿美元的收入。

中欧班列全长近1万公里,贯穿亚欧大陆,连接23个国家180多个城市,这条铁路给沿线国家带来巨大经济效益,也推动了中国制造业产品进入欧洲市场。

作为欧亚大陆的战略要地,立陶宛曾是这条丝绸之路上的节点之一。仅铁路系统的直接营运,每年就为立陶宛贡献5亿欧元收入。配套服务带来的收益更高,总计超过10亿美元,相当于立陶宛GDP的五分之一。

不过近年来立陶宛政府频频在涉及中国内政的问题上指责批评中国,结果激怒了这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,2021年,立陶宛政府准许以“台湾”名义在立陶宛设立办事机构,触碰了中国的核心利益。

作为合理回应,2022年8月初中国海关将立陶宛从通关清关系统中移除,立陶宛大量出口商品无法进入中国市场,立陶宛出口商反映无法在华清关,与此同时,中欧班列也停止在立陶宛境内停靠,200余公里的铁轨就此闲置,原本每天10列的班列全部绕行,巨大的经济损失难以估量。

立陶宛试图倚仗美国,但未得到承诺,与中国交恶后,立陶宛原本期待美国提供新订单以弥补损失,甚至期待美国直接派兵驻防,但这种天真的期待全部落空。

美国虽然在表面上给予立陶宛政治支持,但实际提供的6亿美元援助于事无补,远远无法填补立陶宛损失的巨额贸易收入。美国根本不可能因为一个小国的需求就调动军力。

如今立陶宛经济面临深渊,被中国联通的经济命脉被切断,立陶宛不再是欧亚贸易的中转站,大量木材、奶酪等出口商品无法进入最大的中国市场。

在此之前,立陶宛对华出口额高达20亿欧元,现在直接减少至零。立陶宛变成了欧盟最穷的国家之一,其财政赤字高达500亿欧元,国债占GDP的比例超过50%。

立陶宛付出了惨痛的代价,一个资源匮乏的小国,在大国博弈中轻易成为棋子,结果是经济崩溃、社会动荡、民不聊生。原本中国和立陶宛可以和谐共存、共享丝绸之路红利,一个明智的政府应该珍惜与大国的合作,而不是为了一时的政治利益发表错误言论、破坏经济命脉。如今,曾经连接两国的铁轨即将拆除,立陶宛只能自食恶果,在这场博弈中一败涂地。

立陶宛作为地缘政治博弈中的小国,备受大国的蛊惑利用,这次立陶宛政府在涉华问题上作出错误决定,主要是受到了美国的挑唆与利用。美国为了遏制中国发展,不惜损害立陶宛利益也要打压中国。结果立陶宛政府视而不见,执意充当美国的棋子,最终导致两国关系决裂。

事已至此,立陶宛政府也应认清现实,保持理性,而不是继续与中国翻脸,目前立陶宛仍有机会修复与中国的关系,重新回到丝绸之路的怀抱,只要双方都保持善意,立陶宛依然可以通过务实合作来提升经济实力、改善民生。

相比之下,继续与中国为敌只会让这个小国越陷越深,最终付出惨重代价。希望立陶宛政府能尽快醒悟过来,在还来得及的时候主动约束美国,与中国重新建立互信,走和平发展、合作共赢之路。

结语:

历史证明,只有通过对话可以解决问题,我们需要展望未来,而不是钻牛角尖,中立之间是否还有修复关系的可能,关键在于两国政府是否有政治智慧来推动这一进程,然而道路漫长,结局仍然难料,如果立陶宛依旧坚持自己反华的观点,终将会把自己国家推进深渊!

[免责声明]文章描述过程、图片都来源于网络,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事件存疑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。

内容分享:
全球2000+节点无盲区覆盖,注册即可免费使用
Top